轻度 / 中度污染的具体挽救步骤
作者: 发布日期:2025-10-08 20:18:42 来源: 浏览量:0
轻度 / 中度污染的具体挽救步骤(分 3 代处理,逐步清除细菌)
细胞培养液被细菌污染后,挽救的核心目标是快速清除细菌、减少对细胞的损伤,但需明确:仅建议对珍贵细胞(如原代细胞、基因编辑细胞) 尝试挽救,常规细胞系(如 HeLa、HEK293)污染后建议直接丢弃(挽救成本高于重新复苏,且易导致污染扩散)。以下是分场景的具体挽救方法,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,避免污染扩散:
第一步:紧急处理(第 1 代:初步清除细菌,减少损伤)
无菌收集存活细胞
在超净台内,将污染的细胞培养瓶打开,用无菌移液器轻轻吸出上层浑浊培养液(尽量避免吸入漂浮的死细胞和大量细菌),保留贴壁细胞(若为悬浮细胞,需先 1000 rpm 离心 5 分钟,弃上清,用无菌 PBS 重悬沉淀)。
用无菌 PBS(含 2× 双抗:200 U/mL 青霉素 + 200 μg/mL 链霉素) 冲洗细胞 2~3 次(每次冲洗后静置 1 分钟,轻轻晃动培养瓶,再吸出 PBS),目的是冲洗掉附着在细胞表面的部分细菌和毒素。
更换含高浓度抗生素的完全培养基
配制 “抗生素强化培养基”:在无菌完全培养基中加入针对性抗生素(优先选择细菌敏感、细胞毒性低的种类),推荐组合:
通用方案(未知细菌种类):双抗(青霉素 + 链霉素)终浓度 200 U/mL + 庆大霉素终浓度 50 μg/mL(庆大霉素对革兰阴性菌效果更强,且不易被细菌耐药基因分解);
已知革兰阳性菌污染:可加万古霉素(终浓度 20 μg/mL);已知革兰阴性菌污染:可加多粘菌素 B(终浓度 10 μg/mL)。
注意:使用前需用未污染的同类型细胞做 “抗生素毒性预实验”(测试 2~3 个浓度,观察 24 小时,选择细胞形态正常的最高浓度),避免抗生素对目标细胞造成不可逆损伤。
低浓度 CO₂培养
将处理后的细胞放入 37℃培养箱,暂时调低 CO₂浓度至 3%(细菌代谢易产酸,低 CO₂可减缓 pH 下降速度,避免细胞因酸性环境进一步受损),培养 24 小时后观察。
第二步:巩固清除(第 2 代:降低抗生素浓度,监测细胞状态)
24 小时后显微镜检查:若培养液浑浊度明显降低,细菌数量减少(<5 个 / 视野),细胞大部分贴壁、形态好转,可进行传代。
传代操作:
用胰酶消化贴壁细胞(或离心收集悬浮细胞),1000 rpm 离心 5 分钟,弃上清(去除残留的细菌和毒素),用无菌 PBS 重悬细胞 1 次,再次离心。
更换 “低浓度抗生素培养基”:抗生素浓度减半(如双抗 100 U/mL + 庆大霉素 25 μg/mL),避免长期高浓度抗生素对细胞代谢的抑制。
恢复正常 CO₂浓度(5%),继续培养 24~48 小时,每天观察细菌数量和细胞状态。
第三步:停药观察(第 3 代:确认细菌清除,恢复正常培养)
若第 2 代培养后,培养液完全澄清,显微镜下未观察到细菌(连续观察 2 天),细胞形态、生长速度恢复正常,可进行第 3 代传代。
传代时用无抗生素的完全培养基重悬细胞,正常培养(5% CO₂,37℃),连续监测 3~5 天:
若期间无细菌复发(培养液澄清、细胞状态稳定),说明挽救成功,后续可正常传代;
若再次出现细菌(即使少量),说明细菌未彻底清除,需终止挽救,丢弃细胞(避免耐药菌产生或污染扩散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