挽救过程中的关键注意事项
作者: 发布日期:2025-10-09 20:25:04 来源: 浏览量:0
一、挽救过程中的关键注意事项
全程无菌操作,避免二次污染
所有操作(换液、传代、配培养基)均需在超净台内进行,操作前用 75% 酒精消毒双手、台面、培养瓶外壁;
使用一次性无菌枪头、离心管,避免交叉污染;污染细胞与未污染细胞需在不同超净台操作(或间隔 2 小时以上,期间彻底消毒超净台)。
避免抗生素滥用,防止耐药性
不建议长期(>3 代)使用抗生素,即使细菌未彻底清除,也需停药(长期使用会诱导细菌产生耐药基因,且可能影响细胞功能,如干扰蛋白合成、抑制细胞增殖);
若尝试 2 种以上抗生素组合仍无法清除细菌,直接丢弃细胞,避免耐药菌扩散。
及时留存细胞备份(若条件允许)
在挽救第 1 代成功后(细菌数量明显减少,细胞状态稳定),可冻存少量细胞(用含 10% DMSO 的冻存液,按常规冻存流程保存于 - 80℃或液氮),作为 “备用样本”,避免后续挽救失败导致细胞彻底丢失。
监测细胞功能(挽救成功后)
挽救后的细胞需验证功能是否正常(如贴壁细胞的贴壁能力、悬浮细胞的增殖速率、特定细胞的分化能力或蛋白表达水平),避免细菌毒素或抗生素对细胞功能造成隐性损伤,影响后续实验结果。
二、不建议挽救的情况(直接丢弃,优先保护环境)
常规细胞系污染(如 HeLa、HEK293、CHO):重新复苏冻存的细胞更高效,挽救成本(时间、试剂、人力)高于重新培养,且易导致污染扩散至其他细胞。
重度污染(细胞大部分死亡,细菌满视野):细菌代谢产生的毒素已严重破坏细胞内环境,即使清除细菌,细胞也无法恢复正常形态和功能,后续实验结果不可靠。
抗生素毒性明显:预实验中发现目标细胞对推荐抗生素敏感(如 24 小时内细胞大量死亡、形态皱缩),无安全浓度可用,强行挽救会导致细胞彻底丢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