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新闻中心


细胞培养液被细菌污染后,处理方式?

作者: 发布日期:2025-10-13 22:26:18 来源: 浏览量:0



细胞培养液被细菌污染后,处理方式?

一、紧急处理:第一步先 “隔离 + 消毒”,防止污染扩散

无论是否挽救细胞,发现污染后需立即执行以下操作,阻断污染传播:

隔离污染样本

用 75% 酒精擦拭污染培养瓶外壁,快速转移至生物安全柜(或单独的无菌操作区),远离未污染细胞、试剂(尤其是培养液、血清等易被污染的耗材),瓶身标注 “细菌污染待处理”,避免他人误操作。

消毒操作环境

若在超净台内发现污染,立即关闭风机,用 75% 酒精擦拭台面、移液器、侧壁(重点清理可能溅出的污染液体),静置 30 分钟后开启紫外灯照射 30 分钟(人员需撤离,避免紫外线伤害);

若污染液体不慎洒出,先用一次性纸巾吸干,再用含有效氯 1000mg/L 的消毒液(如 84 消毒液)擦拭污染区域,10 分钟后用 75% 酒精二次消毒。

个人防护

处理污染时戴双层一次性手套、口罩,必要时穿防护服;操作后脱卸防护用品时按 “先手套→再口罩→最后防护服” 的顺序,脱卸后用肥皂 + 流动水洗手,再用 75% 酒精消毒手部。

二、分场景处理:根据 “细胞价值 + 污染程度” 选择方案

场景 1:常规细胞系(无特殊价值)→ 直接丢弃,彻底灭菌

常规细胞系易获取(可通过冻存样本复苏),挽救意义不大,且污染后易扩散,建议直接处理:

处理污染培养物

将污染的培养液(含细胞)直接倒入专用生物危害废物桶(桶内提前加入含有效氯 2000mg/L 的消毒液,确保污染液体被完全覆盖,杀灭细菌);

培养瓶 / 皿等耗材:若为一次性,放入医疗废物袋,经高压灭菌(121℃,30 分钟)后按医疗垃圾处理;若为可重复使用的玻璃耗材,需先在消毒液中浸泡 2 小时,再彻底清洗后高压灭菌,确认无菌后方可复用。

环境二次消毒

污染操作涉及的超净台、培养箱,需额外用支原体 / 细菌专用消毒剂(如含季铵盐的消毒液)擦拭,培养箱内可放置消毒包熏蒸 12 小时,避免残留细菌孢子。

场景 2:珍贵细胞(需挽救)→ 分 “轻度 / 中度污染” 分步清除细菌

仅当细菌污染为轻度(培养液轻微浑浊,400× 镜下细菌 < 10 个 / 视野,细胞仍大部分贴壁) 或中度(培养液明显浑浊,细菌 10~50 个 / 视野,部分细胞漂浮但仍有存活) 时,尝试挽救,重度污染(细菌满视野、细胞大量死亡)不建议挽救。具体步骤分 3 代进行,逐步清除细菌:

第一步:第 1 代 —— 紧急清除细菌,减少毒素损伤

无菌收集存活细胞

贴壁细胞: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培养瓶,轻轻吸出上层浑浊培养液(尽量不扰动贴壁细胞),用含 2× 双抗(200 U/mL 青霉素 + 200 μg/mL 链霉素)的无菌 PBS 冲洗细胞 2~3 次(每次冲洗后静置 1 分钟,轻轻晃动,去除附着在细胞表面的细菌和毒素),最后一次冲洗后弃去 PBS。

悬浮细胞:将细胞悬液转移至无菌离心管,1000 rpm 离心 5 分钟,弃上清(含大量细菌),用上述含 2× 双抗的 PBS 重悬细胞,再次离心,重复 2 次,最后弃去 PBS。

更换 “抗生素强化培养基”

配制针对性抗生素培养基:根据细菌类型选择抗生素(若未知菌型,用 “广谱组合”),推荐方案:

通用方案(覆盖革兰阳 / 阴性菌):双抗(200 U/mL)+ 庆大霉素(50 μg/mL,针对革兰阴性菌)+ 万古霉素(20 μg/mL,针对革兰阳性菌);

已知革兰阴性菌(如大肠埃希菌、铜绿假单胞菌):双抗(200 U/mL)+ 多粘菌素 B(10 μg/mL,对阴性菌细胞壁破坏强);

已知革兰阳性菌(如葡萄球菌):双抗(200 U/mL)+ 万古霉素(20 μg/mL)。

关键提醒:使用前需用未污染的同类型细胞做 “抗生素毒性预实验”—— 测试 2~3 个浓度(如 1×、2×、3×),培养 24 小时观察细胞形态,选择 “细胞无明显损伤的最高浓度”,避免抗生素对目标细胞有毒性。

低 CO₂培养减少酸损伤

将处理后的细胞放入 37℃培养箱,暂时调低 CO₂浓度至 3%(细菌代谢易产酸,低 CO₂可减缓 pH 下降,避免细胞因酸性环境进一步受损),培养 24 小时后观察。

第二步:第 2 代 —— 降低抗生素浓度,巩固清除效果

评估清除效果:24 小时后用 400× 镜观察,若培养液浑浊度明显降低、细菌数量减少(<5 个 / 视野)、细胞贴壁率回升(贴壁细胞)或漂浮减少(悬浮细胞),则进行传代;若细菌无减少或细胞状态恶化,终止挽救,丢弃细胞。

传代与调整抗生素:

贴壁细胞用胰酶消化(消化时间略短于常规,避免细胞过度损伤),悬浮细胞直接离心,1000 rpm 离心 5 分钟,弃上清,用无抗生素的无菌 PBS 重悬 1 次,再次离心,去除残留抗生素和细菌。

更换 “低浓度抗生素培养基”:抗生素浓度减半(如双抗 100 U/mL + 庆大霉素 25 μg/mL),避免长期高浓度抗生素抑制细胞代谢,恢复 CO₂浓度至 5%,培养 24~48 小时。

第三步:第 3 代 —— 停药观察,确认细菌彻底清除

评估细胞与细菌状态:第 2 代培养后,若培养液完全澄清、镜下无细菌(连续观察 2 天)、细胞形态和生长速度恢复正常,进行第 3 代传代。

无抗生素培养与监测:

用不含任何抗生素的完全培养基重悬细胞,正常培养(37℃,5% CO₂),连续监测 3~5 天:

若期间无细菌复发(培养液澄清、细胞状态稳定),说明挽救成功,后续按常规方法培养,无需再加抗生素;

若再次出现细菌(即使少量),说明细菌未彻底清除(可能存在耐药菌或细菌隐藏于细胞内),需立即丢弃细胞,避免耐药菌扩散。

留存备份(可选):挽救成功后,立即冻存 1~2 支细胞(用含 10% DMSO 的冻存液,按常规流程保存于 - 80℃或液氮),作为后续实验的备用样本,避免后续培养中再次出现问题。







生物科技

  • 地址:上海市徐汇区龙吴路1500号
  • 邮编:200231
  • 电话:18516556639
  • 传真:18516556639
  • 客服电话:18516556639